本报讯 (记者姜新)连日来,随着海门日报党的十九大特刊的发行,陆亚萍、朱仲辉、徐瑞鹏等14位“中国叠商”代表更加被人们熟知,叠商更被人们理解,连叠石桥中的浙商、闽商、徽商也纷纷议论着,说他们也融入叠商,学到了不少叠商优点成为叠商一部分。据悉,这是海门工业园区与本报首次联合推介宣传叠商。
“叠商”即叠石桥商人,指海门工业园区(三星镇)、通州区川姜镇、南通市区为主及在此三地进行家纺上下游产业链经营的全国商人的统称,还包括此三地在国内外家纺产业链上做生意的人。目前,国内有30万“叠商”从事着家纺业研发、生产、销售,年创产值(含贸易额)千亿元。世界各地有近万“叠商”,足迹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叠商”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兴盛于二十一世纪初,是苏商的一支重要劲旅,其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之雄厚、经商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为世人嘱目。张謇是中国叠商的鼻祖。叠商继承了苏商扬长避短、稳中取胜、薄利多销的商性,其吃苦精神一如浙商,其创新乃至冒险精神也如浙商。叠商整体文化水准不高,可塑性很大,有的在与时俱进,如智商、情商、财商、德商等。
2008年8月海门日报首次推出一个版的《中国叠商》文章,给“中国叠商”这个新名词下了概念,阐述了商性,其后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2009年八九月,海门文史专家李元冲撰文《“叠商”:两种文化交融的历史选择》、《从海门布商到中国叠商》等。同年十月,中国家纺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宁举行,主办方扬子晚报邀请“叠商”命名者登台演讲,借着扬子晚报当年的巨大影响力,叠商迅速在南通、江苏叫响。随后海门日报开出“叠商在海外”等栏目,密集报道、深度报道海内外叠商新闻。
2010年这位首次提出“中国叠商”新名词的海门日报资深记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叠商》一书,成为南通首本从理论到操作的家纺商业宝典。随后,江苏叠商置业有限公司、上海叠商商贸有限公司、“叠商圈”网站等新公司新名称不断冒出,海门工业园区相关会议上也挂上叠商的横幅,如今为海门市副市长、当年为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的江永军也亲自撰文《叠商新使命》。
随着海门工业园区的加速发展与海外叠商力量的不断增强,叠商在苏商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成为叠石桥商圈浙商、温商、徽商、鲁商、粤商、东北商人等近10个新商会的领军商帮。这次海门工业园区为鼓励叠商在叠石桥市场发展、叠石桥新城建设、海外市场拓展上又好又快的再发展,再立新功,与海门日报合作推介宣传首批中国叠商代表人物。
本次推介推出14位叠商代表,他们是叠商巨擘朱仲辉、做中国家纺业领军企业的陆亚萍、让天下人享受有爱有梦生活的徐瑞鹏、飞翔在中非间的陆建飞、融入叠商成功元素的浙商卢立铛、展示好闽商形象的吴向廷、愿修复海门徽州会馆的张小户、军人融入发展大潮闽商彭泉兴、 让老外惊叫“中国人,好样的”郁飞、最幸福的一对叠商秦金生、让南通家纺品牌在世界绽放的张冲、在美国注册商标的本土企业家陈飞、创意让生活更美好的郁松、叠商发展的压舱石朱学同。